教师风采
——记粤语吟诵班吕君忾老师
诗文传古道,吟诵载书香。2016年4月30日下午,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粤语吟诵班的学生们,在吕君忾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由佛山市图书馆和佛山市古诗文吟诵学会主办,中华吟诵学会广东中心、佛山市古琴研究会协办的经典古诗文吟诵读书会大型公益活动。共5位同学上台展示粤语吟诵,引起了与会家长和学生的关注,为佛山地区发展正宗粤语吟诵播下了种子。
我们的老师——吕君忾是粤语吟诵的承传人,1961年问学于岭南著名词人、词理论家朱庸斋先生(分春馆)门下,研习唐、宋、元、明清词之演变,为嫡传弟子之一。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员,广州诗社副社长,中华吟诵学会理事长。当天,吕君忾老师带头用粤语吟诵了《春夜宴桃李园序》、《崖门谒三忠祠》,他用缓慢低沉的粤语朗诵,声音却很洪亮,让观众眼前一亮,刚才还人声熙攘的礼堂,霎时静了下来,陪同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惊呼:“原来正宗的粤语吟诵是这样的!今天可是开了眼界。”
正宗的粤语吟诵就是这样的!吟诵是我们祖先根据汉字的特点,广泛应用且着意推广的一种读书方法。我国幅员辽阔,各方言区都有不同的吟诵风格和调式,历经千百年历史的浸润,今天已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吟诵,是最佳的教化方式,促进对少年儿童启蒙教育。用吟诵的方式把已掌握的声音与物像的对应的关联词传递给孩子,这样一副立体的形象便牢牢地刻在孩子的大脑记忆中,形、音、义三位一体,历久不忘。如《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为蒙学儿童学习诗词歌赋打下基础;又如“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荡清波”,生动活泼、形象鲜明。让孩子们吟诵诗句,接触诗句,寓教于乐,可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吕君忾老师告诉我们,吟读时的“书声琅琅”不能看成是“朗朗”,“琅琅”是两块美玉轻轻碰击发出的声音,“朗朗”是欢快和张扬的。通过吟诵,潜移默化地给孩子营造出一个读书的氛围,让孩子慢慢地爱上吟诵、爱上读书,为其将来面对社会和人生做好准备。
吟诵是欣赏、是享受,要求吟诵者低吟浅诵,要身心投入,要安静地品味和感受,是学习、欣赏和享受的全过程。在古诗文中,作者都会在篇中,或景句中刻意营造这种气氛:“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一个多么孤清的环境啊,在诸多好友都相继离开,只有那山还在和自己默默对视,不离不弃。吟诵,就是要把这种“觉”(视觉、听觉、触觉)品味出来。吟诵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吕老师说,当时苏东坡因与朝廷政见不合,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贬嫡,可是性格豁达、意志坚强的他却能在逆境中坦然处之,用诗句对朝廷的不公平待遇作出无声的抗议,并因此为岭南留下了传世佳句。再吟《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何等的英雄豪迈!再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又是那样的悲怆无奈。通过全面调动五官的功能,去感受文字蕴含的信息,与作者同悲喜共忧乐。这,便是吟诵的魅力!
汉字的词性是有生命力的!通过低吟浅诵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让你仿佛置身于春天皇庭外面的马路上,那飘飘洒洒的细雨,放在手里似有若无,而空地上冒出来的草芽,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是有那么一大片、嫩嫩的鹅黄,走近了却发现没什么。那情、那景,就像一幅精美的宫廷画卷,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吟诵者的面前,让人得到一种愉悦。这,便是吟诵给汉字带来的生命力和灵魂!
我们的老师——吕君忾,清瘿瘦削的脸庞,长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虽是七十有加,但在推广和传承国学和粤语吟诵方面依然是不遗余力。他鼓励我们,要好好掌握粤语吟诵的基本功,为儿孙做个榜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读书、学习不但是为了让人掌握知识,更是要让人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首先明白道理。“国曰兴矣当其勃也,学而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吕老师为大石广地花园明德实验学校撰写的一幅对联,他勉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学会吟诵,掌握吟诵之法,要让“中国人的读书方法”得以传承。
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儒雅、博学、有名望的老先生,但他在我们面前却一点架子都没有。在课堂上大家可以随时向他提出问题,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员,未能在小时候很好地打下国学基础,尽管在以后求学的过程中也填补过这方面的知识,但远远不够。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开设粤语吟诵班真是给我们带来了福音,更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学识渊博、慈祥和蔼的老先生给我们授课!同学们高兴之余,均感非常幸运。平时大家有空都会抽时间练习吟诵,有的还一边做饭一边自得其乐的吟上几句,有的利用坐公交车的时间戴上耳机默默地吟诵起来。班上还建立了吟诵群,大家经常在群里讨论吟诵的心得。一位同学笑曰:“我们老师今年77岁,却收了我这个78岁的学生。”然而正是这位78岁的学生深得老师的喜爱,吟诵起课文来,有板有眼。每次上课,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授课,努力地掌握吟诵的技巧和方式。大家都舍不得下课,直到工作人员多次提醒,我们才簇拥着老师离开课室。
我们的吕君忾老师,待我们如弟子般看待,我们对老师也是如师如兄般敬重。从吕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文化人的品格与风骨,是那样的低调,那样的温良俭让。近几年,吟诵正被重新认识、探索、研究和推广。在大石广地花园的明德实验学校,在佛山定慧讲堂,在广州图书馆开设的国学讲座、在大、中、小学……老师欣慰地看到有关部门和年轻的大学生以及少年儿童,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投入,更欣喜看到吟诵后继有人。
燃灯负笈,用这样一个词形容吕老师为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而奔走、呐喊并不为过。让自己成为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是对他人品人格的称颂。他更像一只骆驼,背负着吟诵的传承与发展,带领着有志于弘扬传统国学文化的爱好者和支持者,不辞劳苦的奔走在传授国学的道路上!
亲爱的吕君忾老师,我们爱您!(文:徐建平 摄影:蒲佩珍)
吕君忾老师在吟诵
粤语吟诵15级1班同学们与吕君忾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