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隐藏,合并到学习园地-班级活动
——记楷书基础班何冠洲老师
刚过去的一年,是我就读广东省老干部大学由何冠洲老师任教的楷书基础班的第六个年头,期末考试我写了一首诗,用本学期所学的爨体作答卷,既是留念学习感慨,又是汇报学习成果。诗末的两句是:日久弥珍难舍却,颐年学府尽墨香。
班里有不少学习年限比我长的学员,有的已跟随何老师研习书法10余年,难以舍却除因喜爱何老师,更因为学而后知不足。
何冠洲老师从小受书法名家秦咢生的熏陶,书法功底深厚;从事书法教学多年,经验丰富。他编著的《楷书基础教材》,汇集了多幅参展的书法作品,教学方式、方法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善于把楷书教学特点与老年人的心态相结合,循循善诱,让学员们把学习兴趣转化为苦练基本功的动力,营造互相学习、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与中小学生不同,老年学生经历了几十年工作生活,养成各自思维定势和性格习惯,老师的话未必入耳,也未必按要求做。我入学之初,最厌烦摹帖。因碑帖的字不大,老眼昏花很费神,眼累心烦,草草应付。基本功不扎实,临写出来的字便是形不似神不备。
学书法要一步一步走,何老师多次以台阶作图示把每一步学习方法和目的要求描画得清清楚楚。比如:“双勾目的,横笔顺、精完整、追形似”,“单勾目的,练提按、重节奏、求神似”,“双勾填墨目的,手笔和、听使唤”,“单勾填墨目的,神饱满、气流畅”……让同学们明白练习这些基本功的效用。何老师把帖中代表性的范字挑选出来放大复印,提供同学摹拟,而我们也不再马虎应付。日复一日,临摹从坐着“枕腕”到站着“悬腕”的飞跃。
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同学们把作品挂在教室墙上让老师点评,好的供学习,不足的供借鉴。至今我仍保留着何老师给麦翠眉同学通临欧阳询化度寺碑作业上的批语,“此碑在众多欧体中最善最精最得意,无九成宫之严谨最能放得开,活的体现在于点的丰富的神态,且线条妙在婉而劲。你能抓到此特点,证明临欧体大有长进,多临可去僵硬直板之气”。这段批语折射出何老师治学严谨的师德。
为激发同学们相互交流学习的兴趣,体会从中促进自身学习提升的好处。何老师除安排课堂各组现场挥毫外,还精心组织一些课外交流活动。如,每月一次到何老师工作室现场点评,同学们必带自己作品自愿前往作为“门票”;组织全班同学带上自己作品到番禺花好悦园张挂评点;安排到广州艺博院参观书法展览;上白云山参观广州碑林,大家边看边听何老师讲解字体、盖印、拓碑知识。一次次活动焕发了学习热情,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同学间的交流。昔日不敢让别人看自己书法作品的情况已经改变。何老师亦改变了作业评改方式,在课堂上逐一点评。同学上课前将自己的作业挂在墙上,主动向其他同学请教,拿出相机拍摄其他同学作品。老师讲评时,目不转睛,成为班里的新亮点。
创作是临摹后的第三个台阶,也是书法学习的目标。要写好作品就得多写多练多创作。为此,何老师反复讲授写作品如何布局谋篇、章法、落款;防止写错用错繁体字表错意。如繁体字“後”用在“先後”、“前後”,而“影后”、“皇后”只能用“后”。他常常课堂挥毫依照同学张挂的作品,写一幅同样内容规格作品,让大家通过比较,从中受到启发。为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每学期组织班级同学作品展;上一期结业还出了作品集。每次春节前都鼓励指导同学们写春联,把大家的创作热情推向高潮。每逢此时,同学们都踊跃将各自所写的春联挂满教室,一幅紧挨一幅,红光灿灿、满堂生辉、笑语连声,宛若过年。(周国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