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隐藏,合并到学习园地-班级活动
写春联,跃跃欲试
“这堂课我们学写春联”……每年辞旧迎新的时分,随着何冠洲老师一声召唤,同学们立即按照老师示范忙碌起来:裁红纸、折格子,你一言我一语:“你写哪种字体?”“你写什么内容?”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异常。通过几年时间跟何老师学习书法,同学们已经不满足市面上流通的求升官发财的印刷体春联,大家纷纷踊跃参与动手动脑动笔的写春联体验。麦翠眉大师姐拿出了欧体联、郭珉大师兄挥就了爨体联、李治才老兄则写出了魏体联……一时间,教室里贴满了红红火火的春联,对对春联挂不下同学们对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的热情。
教室里贴满了同学们写的春联
新与旧,几个轮回
楷书15级1班的学员师从何冠洲老师学书法,有相当一部分是“留级生”,若以四年时间为一届计算的话,该班“四年轮回生”有之,甚至“八年抗战生”也为数不少。许多同学都是退休后到省老干部大学求学书法的,以前对书法艺术基本都是“零接触”,通过四年时间的学习,虽然初步掌握了楷书几种字体的起步和入门,但都认为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和水平都很有限,离老师的要求存在相当距离,所以大家都自觉自愿接受中华传统历史优秀文化的再教育,继续留级再次从头学起。班长杨静雅已经是两个轮回的学员了。她说:原来以为我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来到这里学习才知书法艺术应该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我们是要追古人精华之根、溯祖宗经典之源。每月第二个周六,便是老师工作室向班上同学的开放日,这已成为班里不成文的规定。每逢这天,同学们都带上作业让何老师指教,同学们从开始的胆怯,到后来的盼望。正如老师工作室门口张贴的对联所示“惑唔识字吾释字,莫做名师做明师。”横批:“承传成全”。这种小范围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互帮风气,弥补了大课堂上的不足。艺海无涯,学无止境,通过老师的指导,掌握正确的方法,还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观摩、参与社会活动,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何冠洲老师工作室门口的对联
学与教,相得益彰
楷书1501班有个已留级两轮的高个子同学郭珉,人称“郭大侠”。他勤奋用功的程度几乎到了除吃饭、睡觉外就是写字的地步。他已经记不得进行了多少遍单双勾;记不得临习了多少遍各种字体的原帖。他熟练到可以用各种楷书字体自如地写出《兰亭序》、《千字文》、唐诗宋词和毛泽东诗词等篇章。他不但自己努力超前还热心助人,在班里起到一个“助教”作用。“郭大侠”用心把各种原版(由于历史悠久字迹模糊不清)的缺字找回、补齐,装订成放大本,方便同学们临习使用。在学习爨宝体期间,“郭大侠”还自编了一本《爨宝子碑字典》,按汉语拼音及笔画索引编排,使同学们在创作上寻找字源得心应手。
“郭大侠”还把学到的书法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孙子。在爷爷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的爨体书法作品因写出了古拙和厚重,获得了全国少儿书法比赛一等奖。孙子获奖,爷爷在背后加以引导的苦心可想然知。同学们戏称:“‘郭小侠"是楷书15级1班的徒子徒孙”。
“刀”与“笔”,齐头并进
萧学钧同学退休前是省人民医院的心血管外科医生。四年前他来省老干大学报名学习书法,原因是从小就羡慕人家写得一手好字。穿上白大褂后,手术刀在他的手上挥洒不停,萧医生无暇执笔。现如今,萧大夫虽然仍返聘留在手术台,但是他一有空暇就琢磨书法,由于他的细心和用心过人,他写得一手绢秀的小楷,令人羡慕。
2015年中秋节,同学们在班里微信群(此群人数多达60人,可见书法艺术的凝聚力)发表自己的书法作品,以示望月思乡之情,萧学钧也用小楷写下一篇《中秋——城中望月》。
萧学钧作品
夫与妻,比翼双飞
李允发与韩玉梅是班上一对夫妻同学。学书法,他们也是从零开始;做家务,他们是分工合作。为了减轻女儿的负担安心工作,韩玉梅做了孙女的后勤部长,而为了节省妻子的时间,李允发把学习书法的后勤工作承包了下来:买纸、裁纸、折纸、找字源、倒墨并腾出桌子,一切准备就绪后,让妻子书写。有时,他们的作业、作品双双挂在教室,得到老师表扬的一方暗中得意时,失意的一方却不服,回家后双方往往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可是,他们说:“学书法是闲人的忙事,忙人的闲事。在忙中找到兴趣,在闲中得到平衡,这是心灵的一种调剂。学习书法充实了我们的家庭生活。”
诗与书,兼而所得
周国添是一位听力欠佳的同学。在课堂上听不了老师讲课,他通过同桌帮忙记笔记来学习。他不仅字写得学有所成,而且在诗词歌赋创作上颇有追求,笔耕不辍。每逢遇到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他都会追忆往事,表情言志,显其功力。对书法艺术的探究,这个书法“留级生”写下一首《望江南》感慨颇深:“书法好,中华之瓌宝,无声艺术达心声,意艺双彰冶情操,秉烛学兴高”。何冠洲老师被周国添同学的求学精神感动,用爨体挥笔录下这首词作。
何冠洲老师作品
七十高龄的叶云也是位诗书摄影都颇有心思的同学。一次,他赴白云山下的云溪公园游玩,花草茂盛,良辰美景,赏心悦目,于是在回程的公交车上他反复回味所见美景,写下了一首五言诗《端午赴云溪》:“端午赴云溪,晨曦赴玉池,黄花何旖旎,红豆最相思。火舞凤凰木,霓裳羽叶衣,嫩荚初翠绿,釆撷待宜时。”适时正逢学习钟繇的《宣示表》,叶云同学用所学的书体写下这首诗作挂上课堂,让大家评点。回家后他觉得诗作在对仗、平仄上尚欠工整,又反复修改,真正做到“一字之思”。
叶云作品
书法艺术:吸引力和原动力
卞恩才同学人虽退休仍未离开岗位,他还担任着书籍出版的审阅工作。他说:“我经常会在展览厅欣赏大师们的书画作品,时常也会自发奇想,有朝一日,我的作品也会挂上大雅之堂的”。卞恩才有这个抱负,也下了努力。他在省老干部大学报满了两个班,学习书法与绘画,还嫌不满足,又在其他老年大学报名学习。每每一种字体的阶段学习结束,他都感叹良多。在通临完欧阳询《九成功礼泉酩》的篇章末端,他用行书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余醉心于欧体笔力险劲,结构独异,骨气峻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九成功礼泉酩》堪称楷法精绝,实难逾越。”
林光照同学把财务的职业习惯:细心和精准,用到了书法的学习上。她在笔法和章法上下了苦功,每学习一种字体她都超前预习。她的较真劲儿在学习钟繇的《宣示表》后总结出的一篇心得上可见一斑。
林光照作品
后记:在下在此班也是一个轮回的“留级生”。四年晃如弹指一挥间,许多事情已在指缝间流失。记录下来的只能算是雪泥鸿爪。(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