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研究
刘道湘
内容提要:本文从老年大学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关系,阐述了老年大学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老年大学在校园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大众文化建设中的内容、方法及途径。文章提出,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老年大学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校园文化 区域文化 传统文化 大众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专门用一章来阐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了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一提出,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充分体现了党对文化在国家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老年大学教育作为文化形态之一,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新的生长点,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就老年大学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环境和氛围,是学校一定时期内行为方式的内化和精神意识的沉积,是学校的集体意识等内在属性与学风、教风、校风以及学校环境、人文景观等外在风貌的统一体。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因而在校园文化中,人们更加重视其精神文化。所谓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特有的教育价值观,包括学校使命、学校精神、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等,是校园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可见,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重要性。一所老年大学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便会折射出什么样的教育传统、社会责任、道德水准、学术修养及文化品位,就会培养塑造出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老年人才。老年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在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把物质文化作为基础,包括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等。如校门口的题字、墙壁上的口号、标志性的建筑、树木花草、雕塑壁画、走廊亭台、宣传橱窗、广播网站、电子屏幕等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都能给人一种符合老年学员特点,且有文化内涵和品位、而又温馨、愉快的感觉,使师生员工在一种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先进的老年大学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后,它不仅会对校内的师生员工起到教育、激励作用,还会对社会文化建设产生引领和辐射作用。一是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谐社区和学习型社会能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二是经过先进校园文化熏陶的广大老年学员走上社会后,会以一种好学上进、豁达开朗、文明时尚的形象和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对家庭、对社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极大影响。这样的老年学员他一人幸福,全家幸福,社会幸福;一人安定,全家安定,社会安定。能起到抓一代,促两代,带三代的作用。因此,抓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文化建设能起到引领和轴射作用,也能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传承和开发地域文化,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千差万别,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多有差异,人文精神绚丽多彩。不同地域由于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文化显示出鲜明的区域特征。江海湖边的人们,会创造出与水、渔有关的文化;沃野千里的平原地区,人们会发展出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文化;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人们会形成与畜牧业密切相关的文化。这些区域文化同中有异,饱含着丰富多彩的乡土韵味,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文化的地域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地区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会产生独特的文化,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晋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岭南文化等。其中,岭南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是岭南人民在岭南这片土地上不断创造、不断积淀的产物,是由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凝聚而成的区域文化。岭南文化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遗存,有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文化。岭南的精神文化是指岭南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现象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精神文化是岭南文化中最为持久、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地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对于推动地方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承和开发地域文化,老年大学具有独特的优势,一些老年大学在这方面取得了进展。比如,江西省的赣南采茶戏是流传在赣南民间的歌舞小戏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其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为传承这一珍贵历史遗产,赣州市老年大学建校21年来,始终把传承与发展赣南采茶戏作为学校的品牌和特色,对采茶班学员厚爱一分,高看一眼。由于女教师无法交“矮子步”,学校特意聘请戏剧名家为扮演丑角的男学员单独授课。现在,该校学习赣南采茶戏的学员已有几千人,他们不仅活跃在校园,每年还要到社区、广场举办几十场公益性演出。采茶班教师不仅为学员传授《补皮鞋》、《斑鸠调》、《钓拐》等传统曲目,还创造了《茶山欢歌》、《赣南采茶誉中华》等现代经典曲目。有些曲目分别获得省市老年艺术节一、二等奖。又如,据史书记载,距今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在古汉阳地区发生了俞白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流传故事。知音文化可以说是武汉地区的元典文化,知音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为使这种知音文化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注入历史文化因子,武汉市汉阳区老年大学始终把知音文化作为品牌、特色来打拼,围绕知音文化建设,抓了五大板块文化阵地,在教学与文化活动中,坚持“五主五辅”原则,使知音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和发展。再如,福建德化制瓷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为了传承这种古代陶瓷文化,福建德化县老年大学在一、二、三课堂中采取讲、唱、演、创、展、承等教学环节,宣传德化制瓷的悠久历史和制作工艺以及蕴涵的传统文化,促进了陶瓷业和陶瓷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获“中国陶瓷之乡”、“中国瓷都”等称号。
上述事例说明,老年大学的师生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大半生,他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无不与当地文化底蕴息息相关,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深厚的情感,所以老年大学,是有条件传承和开发地域文化,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只要各级地方的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发挥老年大学在这方面的作用,老年大学的师生员工就可以在传承地域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使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在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中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价值:一是现代文明的“老本”,具有认知价值;二是现代文明建设的思想源泉,具有传承价值;三是为现代文明奠立底蕴,具有创新价值;四是彰显个性与共性互动,具有学价值;五是发展文化业态,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地方品牌,具有利用价值。
三、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建设老年人的精神家园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170万年以前中华先民就在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并且开始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文明并称为“四大文明”的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无一例外,皆因外族的入侵、或湮灭、或被同化,或中断并沉睡千年,消逝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民族和它们的语言消逝了,它们的文字被遗忘、被替代了。唯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中国各族人民所创造的文化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支撑起中华文明血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精神家园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人不仅有物质生活需要,还有精神生活需要。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全感、归属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因此,作为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的共有家园,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的力量。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是紧密相关的。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来看,在文字方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学成果。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使用人数众多。从汉字的演变过程看,按顺序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此外,还有两种辅助字体,草书和行书。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识;在历史方面,两千年来,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取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痛。了解中国历史的特点和基本脉络,吸取历史上国家兴亡治乱的经验教训,可以增长智慧和才能,提高文化素养;在文学方面,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极富滋味、极有光采的文学资源,并且以名篇的方式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布,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历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血脉,成为中国人千古传诵的处世、论学、为人的精神支柱;在艺术方面,中国艺术从原始的“混生”到分门类发展,虽跌宕起伏,时有兴衰,却绚丽多姿,历久弥新。如原始的彩陶,夏、商、周的青铜器,秦兵马俑,汉画像石砖,北朝的石窟艺术,晋唐的佛塑与书法,宋元的山水画,元明清的说唱和戏曲,以及历朝历代婀娜多姿和品类繁多的民族民间乐舞与工艺,形象地记录了我们祖先高超的智慧和才能的创造;在养生学方面,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养生文化。《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文化在以上四个方面的表现和内容,都是目前老年大学的重要课程。如书法课内容,有楷书、行书、隶书、篆书、草书、魏碑专修、行草专修、行草创作、欧楷专修、硬笔书法、篆刻等;绘画课内容,有写意山水、国画山水、写意花鸟、工笔花鸟、国画人物、梅兰竹菊专修、牡丹专修、写意动画专修、山水理论实践、山水创作、装裱等;文学课内容,有诗词基础、诗词赏识、古典文学名篇欣赏、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易经、论语、道德经、国学、文学写作等;声乐、戏曲、乐器、舞蹈课内容,有视唱乐理、民族唱法、歌曲欣赏、声乐演唱、京剧青衣、京剧老生、京剧表演、评剧表演、粤曲演唱、二胡、古筝、琵琶、葫芦丝、竹笛、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等;养生学的课程内容,有黄帝内经、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医方剂、中医内科、中医外科、经络按摩、中医养生、心理养生、老年保健、营养膳食、家庭膳食调理、太极拳、剑扇等。
以上课程内容一般都要占到老年大学总课程内容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课程内容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蕴藏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哲学思维、特有的德育模式和伦理价值,对于增强老年学员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精神发展,建设老年人的精神家园,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参与大众文化的学习、建设活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的文化形态,包括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影视作品和广告等。这种大众文化,越来越多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为一个社会或一定地区内大多数人所接受和欣赏。它的突出特点是能迅速、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以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迅速传播和普遍接受。
老年大学可以从多方参与大众文化的建设活动。一是把大众文化引入课堂,开设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专业课程。如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会声会影、网络博客、数码图片处理、摄影艺术、数码摄影、钢琴、小提琴、国标舞、摩登舞、拉丁舞、肚皮舞、瑜伽、旅游文化、中外名曲欣赏、时装服饰、花卉养植、经济理财等,充分显示了老年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尽量满足老年人追求渗透现代科学和人文知识的大众文化的需求;二是发挥老年大学的优势,组织广大老年学员参加各种重要节庆和重大主题活动。开展重要节庆和重大主题活动是城市大众文化的重要体现。人们认知巴黎,是因巴黎有世界瞩目的世界时装节。人们认知维也纳,是因为维也纳有世界瞩目的维也纳国际音乐节。人们认知洛杉矶,是因为洛杉矶有世界瞩目的奥斯卡大奖颁奖大会。人们认知里约热内卢,是因为里约热内卢有世界瞩目的桑巴狂欢节。人们认知慕尼黑,是因为慕尼黑有世界瞩目的啤酒狂欢节。可以看出这些世界知名的城市,都是与主题鲜明的节庆活动等大众文化建设分不开的。因此,组织老年大学的社团和学员参加庆祝“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老年艺术节、老年体育运动会等各节庆和大型文体主题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平台,展示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对于大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利用校报、校刊、网站、电子屏幕、宣传窗、黑板报、学习园地,举办各类讲座、论坛等形式,广泛宣传大众文化,推动大众文化的建设。
由于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商业性、普及性、多样性和时尚性,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能满足社会各阶层人民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使他们在享受大众文化过程中解除紧张生活带来的压抑感,获得轻松的满足,给人民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引发了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的现象。如有的文化产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一些渲染色情暴力、散布腐朽思想、颓废情绪以及传播封建迷信等方面的内容。在网络文化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各种有意无意的网上谩骂、人身攻击、个人隐私、电脑病毒等广泛传播,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老年大学要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到既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的文化。在建设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老年大学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区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建设和大众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要抓住契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广东省老干部大学研究员、副教授)
参考文献:
1、程光泉、刘婧《百花齐放满眼春》,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2、李宗桂等著《文化精神。烛照下的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3、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名牌城市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7月。
4、陈莉霞《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探析》老年教育文集(九)续集(下)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