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广东省省属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
你现在的位置:教学园地>>学习园地>>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

从“诗言志、歌咏怀”谈起
发布时间:2019/03/09点击率:

最近我写了一篇小文,以“诗言志、歌咏怀”开篇,结尾只讲了对诗言志的一些体会,对歌咏怀,只字未提。原因是我对诗歌涉猎不深,对“诗言志、歌咏怀”有什么区别没有研究和体会。将这篇小文请教黄树红教授时,黄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开篇还说了歌咏怀,可是结尾第二点说‘言’是语言、是比兴,您好像没有展开,歌咏怀怎么分析,‘言’与‘咏’有没有区别?”提出一系列问题。黄教授提出的这些问题,在我思想上久久萦回。为了弄清“诗”与“歌”、“言”与“咏”、“志”与“怀”、“诗言志”与“歌咏怀”的区别,我翻阅了《辞海》、《唐诗鉴赏辞典》中收录的李白、杜甫、李贺等10人的18首歌行诗,李新魁编著的《诗词曲格律词典》以及在网上“百度”查找有关问题。现将我的体会分述如下:

一、“诗”与“歌”的区别:诗歌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诗有“古体诗”,这是相对于近体诗(格律诗)而言的一种诗体,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又叫古风,它用韵比较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又可平仄互押。可以转韵,通韵,有平仄的区别,但不很讲究。不讲声病,有骈偶而不讲究严格的对仗。可骈可散,对仗的位置也不固定,不求工整,不避用同字。字数可以七言、五言、三言、杂言,总之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规矩极严的格律,只是用韵时一般要求双句押韵。近体诗又叫格律诗,它讲究严格的格律,在句式、押韵、平仄、对仗、篇章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规定的总和就形成近体诗的格律,所以也称格律诗。格律诗的格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讲究平仄,注意粘对,须用对仗。

“歌”又叫“歌行”, 是我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没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七言、五言、杂言的古体。如李贺的《长歌续短歌》总共只十四句,连同首句共用了“襟、发、热、粟、绿、底、外、改” 八个韵,但在同一韵的很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24句。其中有二言一句,七言十九句,九言四句。可见格律的自由。“行”是乐曲的意思。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和“ 行”及“歌行” 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谓之行,兼之者曰歌行。”

二、“言”和“咏”有何不同?“言”有多种解释:1、是言论,如“有言在先。”它说明,尚没做的事或准备做的事可以先讲。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它说你讲得没有道理,行动不会远大。2、是讲、发言。如“言之有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是议、约。《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4、是字:如五言诗、万言书。5、还有其他解释。在“诗言志”中,只能作“讲”解。

“咏”也有多种理解:1、唱歌。《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2、吟咏。拉长声音朗诵诗词。3、用诗词、歌谣来抒写表达。如“咏梅”、“咏怀”。《 史记·乐书》:“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

三、“志”与“怀”的不同含义。“志”1、是心意,是志向。在心为志。有志竟成。2、是立志。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志士:有高尚志气和节操的人。“怀”:1、怀抱:曹植《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2、怀藏,《史记·廉颇藺相如列传》:“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3、想念。如“怀友”、“ 怀旧”等多种表达。

四、对“诗言志”、“歌咏怀”的初步理解。通过以上资料的查对和学习,我初步体会诗可以讲尚未成事实的志向。如黄巢在《题菊》诗中的“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林则徐在《赴戍登程示家人》诗中表述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陆游在《示儿》诗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都是言之在先的愿望和志向。中华诗词与爱国情怀结下不解之缘,特别在国难时期,仁人志士,绝大多数都用诗来表达志向。“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这首《咏志》是孙中山立志革命初期之作,並终身为之奋斗,终于把乾坤扭转。“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无题》是周恩来19岁时在东京告别同学写的,立志破壁,破壁不成,死亦英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可见一斑。“断头今日意欲何?创业维艰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是陈毅《梅岭三章》中的第一章。1936年冬,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46师围困,陈毅又伤病伏草莽间20多日,虑不得脱,写下《梅岭三章》表示死到泉台,还要招旧部斩阎罗的决心。“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惮贼胆,三年苦战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这是1939年朱德写的《太行春感》,这时虽然国共合作联合抗日,军队也改编为八路军,但蒋介石为了防共,想借日本人之手,消灭共产党,所以在军饷方面进行克扣,不及时供给,在这缺衣少食的极端困难下,朱德看到了前途,见到了光明,不为眼前困难所迫,而是下定决心,苦战三年献吾身,要驱逐倭儿共一樽。多么伟大的气魄,多么高昂的志向。尤为伟大的是毛泽东的志向。毛泽东在《念奴娇·昆仑》的下片写下:“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截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多么伟大的胸怀,多么伟大的远见。这不是吹牛皮,说大话。习近平主席在天安门上向全世界宣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裁军三十万。”这表明我们国防力量的强大,有了这把宝剑,足以保卫和平。当前开展的“一带一路”工程,就是向“环球同此凉热”吹响的进军号。但工程浩大,不仅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而要子孙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是一些诗言志的情况。但诗是根据人的感情而写的。人的感情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诗的内容亦各有不同。不一定都是表达志向。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就是触景书怀的诗。“歌” 则不然,我从《唐诗鉴赏辞典》中找到李白、杜甫、王维等10人的18首歌中,都是咏既成事实和自己的志趣。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鹿门”是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的地方,从此鹿门就成了隐居圣地。孟浩然早先居岘山南园,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地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和志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具一格,留有特色肖像的歌,歌中的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8人都是同时代,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在这里杜甫虽然没写自己,但“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酒怀可见。白居易的《长恨歌》用“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君王掩面救不得……”的历史悲剧以及到后来的各种追思,都是用既成事实和事实所引发思想痛苦,写出“长恨”的来龙去脉,就连临邛道士在仙山找到了杨贵妃也应是唐玄宗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思想实际,不是诗人的希望和志向。但写的都是唐玄宗的事,与白居易咏怀有何关系?我想诗人用唐玄宗的因重色误国,爱美人不爱江山所造成的“长恨”,来警惕来者, 这就是白居易所以写《长恨歌》的最大胸怀吧!

统观我所查到的18首歌, 虽然所写的情节各有不同, 但咏怀的内涵却是一致的,其他恕不赘列。以上所述,不一定对,尚祈同好雅正,是为至盼。(黄隆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