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广东省省属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
你现在的位置:教学园地>>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邓耿礼《建立书法教学体系 健全规范书法教学管理》
发布时间:2019/03/09点击率:

邓耿礼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经历着一个时期的生存考验和冲击,展现出它固有的坚强活力,在外界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教学、讲座、书报、培训、展览等形式在全国以至世界各地开展活动。在全国建立了几十个书法学校,许多乡、镇、县、市都有书法活动的机构。中国书法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名录》,表明中国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得到国际上的重视和认可。中国书法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党中央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珍贵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书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职责,作为书法爱好者,尤其是作为书法教师,更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对此,本文从三个方面予以阐述:一、建设书法教学传承体系的紧迫感和现实性;二、健全我校书法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三、完善我校书法课程教学的规范性。

 

一、建立书法教学传承体系的紧迫性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当今文化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化不断冲击,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颠覆,有些学者竟然说要取消中国文字,认为它不能与世界文化接轨,并提出中国文字要走拼音化的道路,加上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致使中国书法的实用性逐渐走向消失。不少青少年连如何使用毛笔都不懂。可见传统书法艺术所需的社会环境和传承氛围已在弱化。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把它发扬光大,中国书法的命运实在堪忧,前进道路岌岌可危,乃至受到最后湮没的危险。如此下去,将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大悲剧。作为书法传承人,我们肩负着“抢救”和发展书法艺术的责任,必须要有这一紧迫感。

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是老干部的最高学府,又是老干部的最高文化教育殿堂。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担负着对全省老干部大学的指导责任。随着老干部大学的发展和大学自身建设的需要,尤其要把我校建设成为全省性的老干部终身教育体系的大学,建设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书法教学体系。张帼英校长经常对老干部大学的老师和班长们说,省校应当给全省各校带个头,做出榜样,给他们提供一些包括业务上和教材上的支持。所以,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规范教学管理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健全我校书法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老干部大学是对老同志的文化教育阵地,担负着对老同志进行再教育的重任。24年来,广东省老干部大学一直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老干部学员中开展书法课的教学。过去虽然学校教学规模小,教学条件差、师资缺乏、经费非常困难,但在学校领导下,教学人员经过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果。由一个班60多个学员到现在的八个班,在学学员430多人,为省直机关培训、培养着一大批书法人才,他们在省直机关和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少人成为在本单位开展书法活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有七、八十人参加了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书法家协会,在省、市区老年书法活动中非常活跃。但是,随着离退休老年人日益增多,前来报名参加书法课学习的人数剧增,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学校开设的书法班次有限。自2000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上对书法这种传统艺术要求的人多起来,加上退休人员也越来越多,报名学书法的人越来越涌挤。2、学习年限有规定,难执行。过去,一般规定学习两年,最长四年结业,但不少学员读了又读,六年、八年,十多年一直呆在班里,有的已经参加了省、市书法家协会为会员了,仍来校参加学习。由于老学员不愿走,新学员进不来,老师也不好教,这是多年来很难解决的问题。3、书法教师的特殊性。老干部大学的书法教师,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由于传统的习惯,他们中很多过去都是从老一辈的书法老师传承下来,习惯于一代一代老师怎样教,我就按照老师教的一套办法去教育学生。因此,各个不同出身的教师,就有各自不同的教学路子。不可能有统一的传承体系。4、没有规定统一的教材。书法课本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自古以来,都是老师要用什么教材,学生就跟着学什么教材。同时你碰上教那门课的老师,你就只能跟着学。而且从来规定,只准从楷书或隶书开始学。这样一来,在使用古典教材方面,就形成你教你的,我教我的。出现相互间脱节或相互重复的现象。造成不少学员在这个班读了的课本,到另一个班又是用同一课本。有的同志说,进了这个班,还是学同一课程,走开又觉得对老师不够尊重,也难于找到学位;不走又觉得无新意,只好硬着头皮学完两年,起码可保持有个学位。由此可见,随着学校设备增加,教学条件大为改观,教学人员也相对充裕了,从今年开始,已经增加三个班,有11个书法班,可以多招150人,学位方面有所缓和。但是,如果学制和教材解决不好,仍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建立老干部大学书法教学的整个传承体系,使之各个教学班学制有规定,使用的教材能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做到有条理,有规范,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三、规范我校书法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学习中国书法,决不是仅限于写好多少个汉字,它有着非常广泛深邃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情感的世界,是一种集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通过线条的运用,表现出一种超妙入神的艺术高峰。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是书家思想修养、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和功力造诣的总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书法随着文字的产生、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中兴,汇成一股书法的文化巨流,波澜壮阔,书家辈出。涌现了如东晋的二王、唐代的颜、柳,宋朝的苏、黄、米,元明清代的赵、董、祝、王铎等一大批书法大家,其书目之多,范围之广,如汗牛充栋,不胜枚举。足以供后人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学员们要求多学、深学,不愿离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教学部门,规定学制,统编教材,使之学得有程序,教得有规律,这也是实施对老年人进行终身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根据学员的需求,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的配备,按照中国书法现有的五种书体,及其大量书法范本,适当的予以细化,把各种书体和他的作者编成各种系列,并按照各个系列进行编排教学内容,做到教学上更有条理,更有规范,从而形成一套适合于对老同志们的教学体系,这是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实践。也是我们必须研究和完成的历史使命。

1、健全书法课程系列

按照学校教学规律,选定对每个班的课程设置,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书法课程课目繁多,也需要规定具体的教学科目,才不至于相互重复,学过又学,影响学员学习情绪。笔者认为,为了适应老年人的学习条件和容易入门,有必要将中国书法的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结合我校书法课班多、课多、学员多的实际情况,先将其划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先秦以前,即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小篆,第二类是两汉隶书;第三类是楷书、行书和草书。我把五种书体分成三大类的根据是:(1)先秦以前的书法属于古代的文字,近代人接触较少,也少用,但又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笔画属于带有象形或圆线型,不易写,不易认,初学者不宜一开始就学习。只能待有一定的书写基础以后,才能进入大、小篆字的学习。因此有必要放到后一步安排;(2)汉隶是两汉时期使用的文字,是中国书法进入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的产物,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很多的优秀刻石一直保留至今,共有200多种,它的字形变化很大,有各种不同的风格、特征。隶书古色古香,好写好看,直到今天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和使用;(3)晋唐以来,是楷、行、草书的成熟期。其中楷书、行书、行草书字型好认、好写,一千多年来都流传应用。又适合老年人学习和书写。草书是高度的艺术,笔画灵动,飘逸神飞,给人们寄以思想感情的奔放。(4)采取这样的分类,并不是要把它截然分开,而只是为了使书法课程细化,各有各的侧重,使教者有章可循,不至重复,学员也能从个人的爱好意愿出发,循序渐进地入门、提高、熟练而至于登堂入室。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经典书目甚多。制定了我校书法课程的教学规范,就可以从中选定各该类的系列书目,使课程规范化、条理化。下面按常见的古典作品书体分成九个系列。

    1)隶书系列:

东汉时期,树碑风行,流派甚多,但无署名,只能从其作品的风格和特征上去选择,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属于舒展飘逸、烂漫多姿的有《曹全碑》、《华山碑》、《孔宙碑》、《韩仁铭》等;

二是属于端庄典雅、规矩森严的有《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熹平石经》等;

三是属于雄浑拙朴、端严斩截的如《张迁碑》、《鲜于璜碑》、《校官碑》《鲁峻碑》等;

四是属于方正平直、古拙自然的有《郙阁颂》、《封龙山颂》、《衡方碑》、《娄寿碑》等;

五是属于飘飘欲仙、疏散俊逸的有《石门颂》、《杨淮表记》、《西狭颂》、《夏承碑》等。

    2)楷书系列:

    魏晋钟繇《力命表》、《宣示表》、《贺挂表》、《荐季直表》;

    东晋王羲之《黄庭经》、《孝女曹娥传》;、《东方朔画赞》;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温彦博碑》;

    颜真卿《勤礼碑》、《多宝塔》、《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

    柳公权《玄秘塔》、《神策军碑》《倪宽赞》、《孟法师碑》;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符阴经》、《房玄龄碑》;

  元赵孟頫《三门记》、《玄妙观》、《妙严寺碑》《胆巴碑》。

    3)行书系列: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

  唐颜真卿《祭侄稿》、李邕《岳麓山寺碑》;

  宋苏东坡《寒食帖》;

    黄庭坚《松风阁》、《经伏波神祠》;

    米芾《蜀素帖》、《苕溪帖》、《梅花赋》,

  元赵孟頫《归去来辞》、《纨扇赋》;

  明文征明《滕王阁序》;

  明清王铎《自书行书诗》、临“二王”书等几十种。

 4)草书系列——:

  东汉张芝《冠军帖》;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

    王献之一百余帖;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唐孙过庭《书谱》3730余字;

    张旭《古诗四帖》;

    释怀素《自叙帖》,《论书帖》、《草书千字文》;

  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帖》、《廉颇蔺相如传》;

  明祝允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王铎《自书草书诗》等几十种。

   5)魏碑系列:

   《张猛龙》、《张黑女》、《石门铭》、《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等。

   6)小篆系列:

  秦李斯《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嵇刻石》等;

  清邓石如篆书。

   7)石鼓文:只一篇270余字

   8)金文(钟鼎文)系列——:00多种。

《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等。

 据浙江中央美院教授陈振濂介绍,“金文书法类型很多,特别是战国时期,金文在风格上的变迁,无论是其跨度之大还是体式之丰富,绝不会亚于秦篆、汉隶、唐楷、宋行”。

9)甲骨文系列——:

1898年才被清朝国子监王懿荣从药材中发现。后人考释文字约有5000,能认识的有1700字左右。

刘鄂《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王本兴《甲骨文拓片精选》、西冷印社出版社出版《甲骨文集联500例》。

有了按系列排课,可以分别有序地制定基础班、提高班的授课系列和研修班的研修课题。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排课,也有利于学员选择所学书体。同时,又符合学书法“学精一体、再学诸体”,“跟好一师、转益多师”的要求。如果按照每个教学班学制两年计算,学完全部就要18年或更长时间。从学员来说,不但时间可以继续顺延,学习的课程也可以不断深入、不会重复。

各体书法作品数量很多很多,这里只提到常见一部分。也不全面,只是抛砖引玉,需要有个班子专题研究,共同编纂,才能逐步完善。然后编制教学大纲,选取其中部分古帖作为老干部大学的录用教材,无疑可使我校书法课走上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条理化。

2、规范我校书法课程教学学制

学制是决定教学规模的准则。学制的长短决定着招生的人数,是要保证按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完成的。广东省老干部大学书法班,过去一般规定为两个学年。它的教学内容曾经有两种做法。一是“先泛读,后专一”。即在两年内先将五种书体泛读一遍,分别由几个书体的教师轮流上课。学完两年,再选定一种书体学完两年结业。随着学员增加,改为“先专一,后泛读”。两年读完一种书体后,再读其他。此后基本按照这个模式沿用至今。但是,开办了提高班、研修班后,学员有所依赖,学校也给予优先报名的机会,学制就显得不重要了。如此一来,老学员不愿走,新学员进不来,教师也不好教,虽然很难解决,但随着我校逐步走上正轨,教学条件起了很大变化,课室多了,教师有了,专业扩大了,问题也应该能够解决,让更多的老同志享受到老干部大学的教育了。怎样去解决好呢?首先,每个学员在一个班内只准学一个系列,一届两年,最多不超过两届4年。结业后一定要离开。至于离开后的去向如何?提出如下几点供参考—:

1)可到其他班报名学习另一个系列,或别的专业。总之不能再继续呆在一个班里;

2)设立各种书体研修班。在现有基础上还可开设多种书体研修班,如隶书研修班、楷书研修班,行草书研修班和篆书研修班;

3)鼓励参加省老干部书法研究会为会员,继续研究提高(注:省老干部书法研究会吸收会员主要对象就是老干部大学的毕业学员);

4)建立由大学自办的教师工作室,请专家任教。如中国书协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以上的专家或造诣较深的老师来校担任教师工作室的导师。(如隶书由梁永康、欧广勇老师,篆书由暨大陈初生教授,行草书由农大梁鼎光教授,冯仪屏教授,楷书——,魏碑——,草书黄金生)订立制度,定期研究,实现老同志老有所学,真正完善老干部终身教育体系。

3、完善书法课程教材建设

关于我校教材建设问题。当年钟铨主任在任时,就多次提到教师要编写辅导教材。虽有进展,但不大。随着学校发展,也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书法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要一笔一画地进行书写,而这些笔画又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的。尤其是古字古帖,讲临摹、讲使转、讲准确、讲变化,讲功力。如果单凭一本古帖进行教学,会给学员带来很多困难。无论使用那种法帖作为课本,如能写出具体辅导材料,教师加以笔画上的辅导,有分析、有范例,让学员回到家里也能阅读做作业,就能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辅导教材编得好不好不一样。尤其对老干部大学的学员,年纪大,接受能力相对比较慢。唐代孙过庭云:“思通规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老年人理解能力强,但要学习某些基本动作,就比不上小孩子和年青人了。我们教学人员,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编写辅导教材,这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而且是必须做到的。本文作者担任“行草基础班”课程,自编《行草书实训教程》,可供两年制四个学期的辅导用书。每个学期教一个古帖,如王羲之《兰亭序》,有324个字,由于把原帖按笔画、结构进行了分解,写出78301个分类范字,并加以详解,要求既临古帖,又练范字,使学员易于掌握,在一个学期内,不但都能比较准确地写好全篇,而且能够进行模仿创作了。又如,教学孙过庭《书谱》,是一篇3000余字的草书巨著。如果立即按书临写,因为过去没有接触过,困难很大。笔者提供了学草书应遵循的三原则,即简化、美化、规范化的范例,使之懂得为什么简,如何简,如何美,并用于右任《标准草书》中的偏旁部首使用字符代替,弄清楚书写草书的规范符号。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加上边临古帖,边写范字,一个学期学完3730多字的《书谱》,困难也就迎刃而解,并能用草书或行草书进行临仿创作,实现“行草书课程”的教学要求。实践证明,有着较具体的辅导教材,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书法教学,人们经常说到要讲“字外功”,字外功的内容很广泛,如书法经典、书论、书史、诗词、美学,甚至文学史、哲学史、自然科学等等。在课堂上,可以提,但不可能多讲,有的则可结合教材多讲。作者在自编教材中通过四个专题:《兰亭序》、《书谱》、《蜀素帖》和《王铎自书诗帖》,把东晋、唐、宋、元、明、清的历代继承和发展的史论作为书法知识编入教材,将1700多年的行草书史料用一条红线贯串其中;孙过庭的伟大书法理论在《书谱》中重点讲解,而学到米芾、王铎的诗联时,如“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江楼雨过云生处,山寺花开梦醒时”,则讲到学写诗联平仄、对仗和诗词格律,引导、鼓励学员自撰诗联。帮助学员增加书论、书史和诗词知识。

以上浅陋之见,限于水平,躬请专家指导。

 

(作者系广东省老干部大学行草基础班教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