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广东省省属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
你现在的位置:教学园地>>教育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

课程与教学研究

贺立新《因材施教与老年绘画教学》
发布时间:2019/03/09点击率:

贺立新

 

内容提要:文章从因材施教的起源及发展,因材施教的本质进行分析,提出因材施教是老年教学的根本原则,认为因材施教能达到教学质量最大化,是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针对性教育 优质高效 

 

一、 因材施教的起源及发展

世界上最早推行因材施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总是针对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和期望,给予不同的解答。

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仁”;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 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给出了4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后人对其教育教学事例与思想进行了概括总结,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

宋代学者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这一命题的出处,“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的准则概括。孔子因材施教,取得了丰硕成果,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经明确指出:“总须活用为妙。就是遇有特别的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蔡元培先生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的”学生,都分别“施以特别的教练”,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和具体体现。

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

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指出:“一个青年比别人更适合于研究历史;一个人宜于写诗,另一个人适合于研究法律;有些人也许只宜于送去干庄稼活。”因此他主张根据学生的能力、资质,区别对待,进行教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之中,就有一条“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原则”,强调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给以具体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的本质

1.什么是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知识能力等。这里不仅包含“天生我材”的成分,也包含“孟母三迁”前后不同环境造成的人的不同的品性。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爱好和擅长。

因材,不仅表现出对“材”的客观差异性的了解和承认,而且充分体现了对“材”的尊重和以“材”为施教依据的正确态度。就是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而主要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领悟,指导受教育者习得,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包办完成学习,即孟子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材施教,是教育成功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2.高效优质的教学

社会的需要和人类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生理、心理特征告诉我们,千篇一律地对学生施以相同的教育方式是不行的。任何教育影响的效果都以它落在什么样的心理基地为转移,学生并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只有根据其个性特征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人的资质有高下参差,且发展快慢不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益,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达到优质高效。

优质高效教学既是人们从古到今对教育的追求,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喀尔会议” 上通过的《全民教育行为纲领》中明确提出“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胜利,但如果不能向他们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并宣布:世界教育的发展目标应从全民教育向全民优质教育转化。

优质高效教学以教育品质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人人享受优质教学为目标,以追求教学质量最大化为标志,着眼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品质、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重视人性化潜能更大发展,促进教育与人的持续发展。

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材施教是因人而异的教育,因人而异的教学,这是教育教学的本质。

三、老年教学确需因材施教

1、老年教育的兴起

19839月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山东省老人大学,26年来,我国的老年教育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到2007年底,全国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发展到3.27万多所,在校老年学员已达333万多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台湾省,都已办了老年大学。

中国老年学校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条件,带着客观的必然性。导因是1982年建立并实施的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新制度。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被废除,但广大老同志继续学习、奉献社会的壮志不减,办老年大学就是应他们的要求来做的。基本原因是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就是说,即使中国没有干部制度的改革,老年教育仍是必然产生的朝阳事业。从全世界看,2002年,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6.29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0%。从中国看,1982 60岁以上人口0.76亿人,比重为7.64%1990年上升到0.97亿人,比重为8.58%1999年进一步上升到1.13亿人,比重达到10%。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年教育是一项重要战略。

老年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又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创新领域,更是一种在时代进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工程。

2、老年教学的根本原则

老年教学当前模式是按需施教,老年学员的学习需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变动性。需要的多样性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老年学员有着不同的需要。干部、知识分子、职工、农民的学习需要同中有异。干部、知识分子中,关注时事政治、文学历史、高雅文化的比较多;普通职工中关注声乐、器乐、舞蹈、体育的比较多;老年农民中,更关注农业科学技术、关注农民基本权利、关注本村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重视生活质量,文化历史名城的老年人对本地历史、文化抱有兴趣。二是同一地区、同一类型的老年人中的学习需要有着个性差异。需要的层次性也须关注,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学员需要掌握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学员更需要普及性、基础性的知识、技艺。需要的层次性导出需要的递进性。一个老年学员,随着学习的深入也会从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向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这种需要的发展,实行因材施教办法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老年人是老年教育的主体,他们接受老年教育是自愿的,他们选择学习内容是自由的、可以变换的,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自觉的,适应老年学员的自愿、自由、自觉学习的要求,因材施教为他们的学习和创造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他们的个性差异及需求施予不同的教学,才能更好地达到老年教学的目的。

四、因材施教在老年绘画教学中的实施

绘画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表现,而线条、色彩作为其表达的“文字”,就因人而产生不同的语言。由于人的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方式的不同,导致对物象形体的认识和对色彩的感觉有着明显的差异,包括色相的选择和并置、甚至对色域大小与方向都有很大的特性。瑞士艺术家约翰内斯·伊顿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学生去画各自感到好看的色彩组合,结果画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一位学生用强烈色彩以较暗的色调而鼎沸激昂,整个黑色在协调中担任主角,而纯度色彩则同黑色一起强烈闪变,表明了带有强烈感情的活泼和精神集中的个性;而另一位学生却用了很清纯的、清晰可辨的色彩组合;再有一位学生的调子是冷、硬,给人感觉有点脆……因此,结论显而易见:如果把同样的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而且要求他们要有着相同的答案,那是错误的,只有符合人的主观感觉,才能被强烈地感受和体验,这种新鲜而生动的体验对于艺术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绘画教学有着与别的学科不同的一面,它不比数、理、化那么有规律、那么理性化,而更多的是带有感情色彩、更主观性,它是增进学生的个人创造性素质、提高审美能力的学科,故因材施教显得尤其重要。

绘画的个性结构来源于主观上已定的对物象色彩、形状的倾向,故教师首先应发现老年学员的这种倾向和差异,才知道怎样去“灵活多变”进行引导,无论于初级,还是中、高级绘画教育,这种方法永远是重要的。教师在教会学员对绘画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和表现后,得靠学生个人对自然物象的感知和理解,各自表达自己的强烈感受。所以,这不仅容易表现出个别差异,而且能表现出个别差异中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就是说,面对绘画表现的对象,学生们对形状、色彩……等因素,都有其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其不同的表达形式。

1、加强兴趣培养

人的不同个性特征,具体体现于性格、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其中,兴趣于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兴趣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有兴趣才能自觉地去学习,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加出色。梵高、劳特累客、尼古拉·普森等许多著名画家,都是凭着自己对绘画的强烈爱好,执着地追求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老年学员学绘画,一部分是为兴趣,有一部分为消磨时间而来,知识基础比较差,兴趣也不浓烈。在教学中采取:一方面,在分组写生的过程中,局部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增加个别辅导的时间,引导他们对写生对象的观察和理解,鼓励其大胆、灵活去表达对象,在作画的后阶段,帮助协调画面的整体关系,多夸其优点,使其面对自己的画面效果而信心大增。而且在画室放音乐(控制音量),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在讲授某一种绘画专题导入新课时,想方设法通过历史故事、寓言典故、名作欣赏、现场作画等新颖别致的形式和手段,来引发老年学员的学画兴趣和作画欲望,为完成教学任务铺平道路。在欣赏课中,除名作、佳作赏析外,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同的学员优秀作品分析,用同等层次的具体可感的实例,使学员较易接受和领悟。要求他们课余读画家传记,利用文学的可读性来吸引学生了解画家,进一步理解绘画概念和内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绘画的兴趣。

2、灵活掌握课程具体内容

由于老年学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绘画水平参差不齐,对物象造型的理解、对色彩的感觉、对意境的追求也不尽相同。故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差异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当然,整体上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分类推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讲授、现场作画和巡回辅导时,都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分头操作。连课前画好的教学挂图也分为复杂的、一般的和简单的,供不同层次的学员选择临摹。

水彩画家王肇民先生说过:“以形胜者画其形,以色胜者画其色,不能求全。”意为写生过程中,对象的某方面特征吸引着你,你就着重表现它。如色彩写生课,一开始,教会学员如何观察色彩和表现色彩。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在安排写生对象时,有的以形之美为主,有的以色彩感人,然后引导造型基础好但色彩感觉弱的学生刻画前者,而引导造型能力较差色彩感觉好的学生描绘后者。其中在难度层次上也有高低,以适应各类特性的学生,使他们充分发挥优点,扬长避短。然而,这“短处”怎么办呢?当然,不能永远避下去,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一部分学员多作小幅色彩关系的练习,另一部分学员却作素描基础的训练,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在临摹课中,也应按照老年学员的性格特征、基础和能力,帮助其选择合适的临本。不能让基础差,较为好动的学员作难度太大的画,这样他们更坐不住,效果适得其反。另外,教师在选择临本的同时,应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帮他们分析,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3、多变的教学方法

“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彦。”孔子对其弟子各人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都了如指掌。于是,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学员提出的同一问题有不同的回答。由此可见,我们的先贤,早已于两千多年前,便知道怎样实施因材施教了。由于现代社会的环境特点,老年学员的性格差异更加明显。教师应结合其不同的心理特征,按他们能力的强弱作不同的辅导,能力强的主要在于引导和启发,不宜教给太多的方法,以免让教师的影子遮盖了他们具有的才能;而对于能力弱的就不同,要教他们怎样去观察事物,表现对象,甚至有的一开始可教给他一套“死方法”,先入门,然后让他自己在其中理解而加以运用。还可利用优差程度搭配,即在写生过程当中,表现手法接近而能力强弱的学员,有时画架可安排在一起,让基础知识较差的学员从观察、对比、理解,甚至模仿中得到提高。

讲授专业理论课时,也须考虑老年学员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可以有较高层次,较深奥的理论,也应有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够“直截了当”的绝不“玄妙、含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学员明了所讲的知识。还有注重课堂的互动,有时候划出一部分课堂时间让学员来提问,教师作答,这样更能够促使学员去思考问题,而且能拓宽他们的思路,增强其自我意识。

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利用多媒体教学,也是绘画教学的一部分。因为绘画是一种直观的艺术,故鉴赏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图书、幻灯片、照片、实物、文学等资料都能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吸纳知识,从而提高绘画能力和审美水平。

学员个性的发挥,与他的指导老师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更是如此。老师应主动发现学员的个性特征,包括素质和潜力。用导向式、启发式的方法进行教育,才能使每个人有机会得到自我发展。

4、精讲多练,多画挂图

在中国画的教学中,要注重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特别是讲授写意花鸟画,向学员讲清写意花鸟画的基本技法,重点介绍如何用笔、用墨,强调作画时要意在笔先,要求老年学员在画准花和鸟造型的同时,如何用传统的笔墨技巧表现它的形式美。除了向学员展示课前画好的范画外,还要把宣纸挂在黑板上,当场示范,用笔墨演示花、叶、枝和鸟的画法过程。边画边讲,并板书作画步骤。采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为直观、易学。

对于老年学员的课堂习作或家庭作业,实行尽量批改,指出优点、缺点,提出要求。然后,由教师把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体讲评。对于学员的优秀作品,当众展示,给予表扬。多挂挂图,多指导临摹,只有多画,才能画好。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质量和效益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对于教学,从古代的孔夫子到如今的新课程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材施教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法宝。老年教育是新时代的新生事物,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反映。老年学员由于各人的年龄、文化、经历、职业、习性、爱好不相同,学习起点和要求不同,从学员的基础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处理好广泛性与层次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达到老年教育的根本目标,老年教学确需因材施教。

 

(作者系广东老干部大学办公室主任)

 

参考文献:

1、孟万金:《优质高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罗炳全、陆剑杰:《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南京出版社,2008年。

3、《论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之路》张文范,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