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广东省省属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
你现在的位置:教学园地>>教育研究>>学校管理研究

学校管理研究

蒋海鹰《“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模式的探索——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党建创新实践启示》
发布时间:2019/03/09点击率:

蒋海鹰

 

  内容提要: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创新“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党建工作模式。该模式的内涵是:对到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参加学习和活动、但党的组织关系不隶属于校(中心)的共产党员,校(中心)党组织将他们纳入工作视野,在有三名以上党员的教学班级和活动团队中组建临时党支部,受校(中心)党组织领导,在参加其关系隶属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外,可参加本人在校(中心)学习、活动的所有班级、团队的临时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而不转党组织关系、不交党费、不发展和处理党员的一种新型党建模式。其关键在于做到党建工作群体特点相结合、注重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幸福理念与服务大众相结合。这一党建模式在学校(活动中心)推行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效管理了老党员,极大地强化了党性观念;保持弘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鼓舞教育了在职党员,锻造了真抓实干的教职员工队伍。

  关 键 词:非隶属 党员 组织生活 党建创新

 

  20119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探索创新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的要求。2013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通知,要求“打破单位、行业、地域界限,试行党员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模式”。这是党中央针对目前党员流动性不断增大的实际情况,就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广东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的领导下,在省委老干部局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党总支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率先探索创新“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的党建工作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广泛好评。我们的实践充分证明:在非隶属关系党员居住的社区和经常聚集的场所、团体等基层组织中推广这一党建工作新模式,对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激活基层组织的党建活力与持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党建工作模式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

  目前到我校(中心)来学习、活动的离退休干部有1万多人,其中党员占了约60%,达6千余名,这些党员组织关系隶属原单位,但到我校(中心)学习、活动的情况与回原单位相比,次数更多、更有规律,组织性也更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大胆尝试和探索,创新了党员组织生活模式,提出并实施了“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模式”。

  所谓“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党建工作模式是指:对到我校(中心)参加学习和活动、但党的组织关系不隶属于我校(中心)的共产党员,校(中心)党组织将他们纳入工作视野,在有三名以上党员的教学班级和活动团队中组建临时党支部,受校(中心)党组织领导,在参加其关系隶属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外,可参加本人在校(中心)学习、活动的所有班级、团队的临时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而不转党组织关系、不交党费、不发展和处理党员的一种新型党建模式。

    这种组织生活的主要内容为:一是落实《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赋予党的基层组织基本任务;二是教育并带领所在支部党员,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永葆共产党员本色,为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建设和谐社会、幸福广东作贡献;三是支持和协助教学班、活动团队组织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四是及时掌握党内外人员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五是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了解、听取并如实向我校(中心)反映离退休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积极维护离退休干部队伍稳定。

    非隶属党员的多重组织生活与隶属关系党员的组织生活的差异详见表1

  总之,“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党建工作模式,是在当前社会老龄化、老年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下,结合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自身的学员构成特点、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同时又不违背党章规定的情况下,为老年人打造精神家园,共筑老年人的“中国梦”,应时而生、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的党建实践的产物。

 

1    非隶属党员的多重组织生活与隶属关系党员组织生活的差异

       党建模式

主要特点

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

隶属关系党员的组织生活

工作对象

党员的组织关系非隶属,人员具有自由流动性

党员的组织关系隶属,人员稳定

组织架构

以教学班级和活动团队为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受校(中心)党组织领导

党支部,受组织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党组织领导

党员参加党支部生活的数量

在参加其关系隶属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外,可参加本人在校(中心)学习、活动的所有班级、团队的临时党支部的组织生活

原则上只参加一个党支部的组织生活

对党员的要求

不转党组织关系、不交党费、不发展和处理党员

须转党组织关系、交党费,可发展和处理党员

适用范围

在非隶属关系党员居住的社区和经常聚集的场所、团体等基层组织,尤其是各级老年大学(活动中心)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天然的适用性

传统意义上的党组织

 

  二、“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党建工作模式的关键

  “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党建工作模式的关键在于“三个相结合”:

    ()党建工作与群体特点相结合

  在我国,离退休党员虽然组织隶属关系在原单位,但有不少人退下来以后很少回原单位。近年来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却大大增强,他们积极主动到老干部(老年)大学或活动中心来学习、活动,其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这些党员志趣相投,阅历需求相近,交往频繁,每周至少1-2次相聚在一个班级或团队,少则半年、多则十余年,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处时间较长、联系更为密切、活动更具规律的老党员群体。我们敏锐地把握住这一党建工作创新的切入点,自觉树立大党建思想,将非隶属党员的管理纳入工作视野,把这种有组织学习和活动的党员群体组织起来,主动抓好非隶属党员的组织设置与组织生活开展,构建离退休党员干部新的精神乐园和思想教育阵地。

  1.抓好组织建设。我校(中心)20125月开始在原有的181个教学班(10000余名学员)26个活动团队(共计12000余人次参与活动)中逐步建立了临时党支部,使6000余名老党员都有了新的归属,党组织覆盖率达100%。各个临时党支部的负责人一般由教学班与活动团队的负责人担任,组织这些党组织关系非隶属的老党员开展多重组织生活,切实做到老党员的多重组织生活不漏一个班(团队)、不漏一名党员。通过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老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进一步促进教学与各类文体活动生动、活泼、有序开展。

  2.健全制度建设。我校(中心)高度重视非隶属党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出台了《加强临时党支部建设工作办法》、《临时党支部基本职责》、《议事规则》等制度,以制度来规范临时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开展,使各党支部运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真正实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

  3.筑牢思想建设。我校(中心)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松,组织临时党支部书记参加培训,由省老干部局机关党委书记、校(中心)党总支书记、教职人员、临时党支部书记代表讲党课和介绍经验,组织各临时党支部书记座谈交流谈体会,让老党员们深刻理解加强临时党支部建设、开展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提高新形势下发挥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工作水平。党总支还为每个临时党支部订阅党建刊物,在图书室和学校大堂设立读报学习角,为老年人打造身边的党员学习园地。同时,通过在各个临时党支部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和“五必访两服务”等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关怀帮扶机制,掌握党员近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困扰老年人的思想问题与学习难题,带动全班(团队)老年人共同进步。

  ()注重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丰富活动载体和方式,根据形式灵活、重在实效的原则开拓开放式、互动式的党组织生活,将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推进党群活动一体化。我校(中心)积极探索创新临时党支部的活动方式和机制。一是开展开放式党组织生活,将隶属关系党员的组织生活对非隶属关系党员开放,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增强组织归属感与荣誉感。2013年,校(中心)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热潮,将隶属党员活动向非隶属党员开放,通过组织临时党支部书记、老党员与在职党员一起参加各种形势报告会、观看党的十八大献礼影片等,引导广大非隶属党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校(中心)以“党的光辉照我心”为主题,组织包括作品成果展与歌唱、舞蹈、太极、器乐等6场展演的校园文化节,各教学班临时党支部的非隶属党员带头响应,积极行动,带动了13000余名老年人参加,不仅展示了我校(中心)“健康快乐”的理念与丰硕教学成果,更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热爱党和祖国、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二是开展互动式党组织生活,组织隶属关系党员与非隶属关系党员挂钩联系,互学互动,实现两者的互促共进;对非隶属关系党员同样给予人文关怀、着手制度规范、开展选先评优等,并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党员先进事迹,激发老党员的动力与活力。

  ()幸福理念与服务大众相结合

  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人们正处在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离退休干部群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个体身体状况不一、居住分散、思想多元、诉求增多。特别是由于老干部们曾有过的特殊社会地位,使得他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身体逐渐衰弱,社会交往减少,加之家庭的小型化,生活日益孤独、寂寞,有的人时常涌现自怜自怨、过分敏感等消极情绪,精神慰藉需求在一部分老年人中显得尤为突出。现实正是如此,一方面老同志渴求晚年幸福的愿望日益强烈,希望社会与组织能给予更多的精神慰藉与温暖;另一方面他们为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愿望也与日俱增,渴望组织提供施展平台,继续发挥余热。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不少老年人对新生事物乃至现代科学技术兴趣浓厚,渴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正是老年人这种高需求与高期盼,激发了我们积极探索建立老年人组织人事所在单位、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社区三位一体的推动党建服务管理创新模式的积极性,力求发挥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在推进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阵地作用。

  我们调动老年人共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为老年人回馈社会、服务社会搭建了“老有所为”的大平台,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服务社会大众与提升自身幸福指数的一致性,从而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弘扬社会主义时代主旋律,为家庭、社区、社会建设发挥余热,传递正能量,增强组织归属感。在校(中心)内,我们积极引导老党员、老干部发挥其在组织、人才、经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协助做好服务管理,起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骨干作用。面向社会,我们经常组织班级和团队的党员去帮助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到社区、企业、监狱、高校、幼儿园等地方单位演出演讲,为市民群众写春联等,使他们走近群众,投身公益,以自身的示范效应,推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和谐社会与幸福广东的建设。在校(中心)党总支的号召下,不少老党员、老干部都热衷于参与社会公益,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带回原所在单位或社区,有的还主动请缨担当义务医疗、技术顾问,或发挥专长加入志愿者组织,在义工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正是创新的“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党建工作模式,让老党员将自己所追求的晚年幸福进一步融入到服务社会与服务大众之中去。

 

  三、“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效果

  ()有效管理了老党员,极大地强化了党性观念

  开展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使老党员时时处处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实现对这些老党员的有效教育管理。老党员以身为党员为荣,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极大地强化,进一步增强了组织纪律性,自觉遵守校(中心)的规章制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身作则,始终保持政治坚定、乐于奉献,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每当看到有的老年人有情绪闹矛盾,党员就会上前调解;碰到一些老年人对改革不适应、不理解,党员就积极去做思想工作;遇到身边的老年人有困难,党员就会主动关心援助;班()里的事务,党员抢先分担,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大家排忧解难……如,太极提高一班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影响带动全班学员重品行、守纪律,提高了班级出勤率。又如,有些班级的老年人经常会去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商业活动,收取一定报酬。建立临时党支部之后,大家的组织纪律性更强了,党员们倡议发扬乐于奉献的精神,不参加此类商业活动,而更多地去服务社会,参与公益活动。他们带头走向社会,投身公益,实现党员的人生价值,真正做到“党员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民族唱法提高一班组织了一支小轻骑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广场舞等节目排练,于20145月参加了香港、澳门、新加坡艺术联会主办的“无国界慈善行”文艺展演,并获得了艺术联合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长者志愿团队金松合唱团的古稀老党员们不顾高龄,仍积极主动参加《长征颂》、《天年欢歌》、《唱响广州》等大型歌会演出,经常到省育才幼儿园和一些社区、中小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夕阳送暖”慰问、演出和联欢等活动,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发挥余热不遗余力。

  ()保持弘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

  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是开展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党委政府联系老干部的桥梁。在教学班和活动团队开展非隶属党员多重组织生活,充分发挥了党组织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作用,保持弘扬了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发挥了校(中心)对老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作用。广大老党员坚持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思想作风;保持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等良好品质;不改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的品德;继续发扬热爱祖国、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精神。如,太极基础三班临时党支部召集党员过组织生活,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习近平主席讲话。党员们回顾近年来党风民风的巨大变化,明确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纷纷表示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党员带头在全班组织起20对“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党员刘燕主动为事假、病假的学员代缴下学期学费;支部戴红书记在每周上课后组织学员们聚会畅谈,交流思想,激发正能量。摄影提高一班老党员深入群众,关心帮助老年人,做他们的知心者。有一次,学员周国生因病住院手术,党支部和党员多次电话联系,主动去医院探望,关心他、开导他,使他从思想上、精神上树立顽强意志,让他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被誉为全国京剧票界典范的我校(中心)松友京剧社自临时党支部成立以来,已成功地举办了两次以“弘扬传统文化”纯公益性质的京剧折子戏专场演出,大力弘扬国粹,传播中华文明。在没有任何上级拨款赞助的情况下,发扬党员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作风,所花费的近3万元演出资金全部由党员带头捐助;他们还积极组织送戏到佛山市三水区,获得当地群众的好评。有关新闻经中国京剧艺术网等媒体报道后,在京剧票友界引起强烈反响。

  ()鼓舞教育了在职党员,锻造了真抓实干的教职员工队伍

  我们在探索创新非隶属关系党员多重组织生活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中,实现了在职党员人人参与党建工作,个个做兼职党务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在职党员深入到各临时党支部,一方面身临其境地发现发掘老党员的先进事迹和优良传统,耳闻目睹地了解临时党支部所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仔细倾听老党员的心声与需求,征求他们对学校(中心)工作以及在职党员的意见建议,向老党员学习,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党性修养,优化思想素质。这种老党员与在职党员之间互帮、互学、互进,全面提升了我校(中心)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在职党员接“地气”,强“底气”,提高了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了教职员工内在的工作活力,实现了“六个提升”(提升服务环境、提升服务形象、提升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效率),为推动我校(中心)的事业发展锻造了一支真抓实干的教职员工队伍。

  由于我校(中心)始终坚持以党建促党风,以党风带学风,以学风正校风,秉承科学理念先导、科学管理先行的宗旨,以节约化、智能化、人性化、规范化理念实施科学有效管理,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砥砺前行,为培养健康快乐时尚老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努力贡献,我校(中心)继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2年获“全国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之后,2014年又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不少科室和员工也多次荣获省直单位“巾帼文明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直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实践证明,深入研究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努力推进离退休党员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以确保广大离退休党员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心情舒畅地安享晚年、颐养天年,谱写实现中国梦的老年教育事业新篇章。

  

(作者系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常务副校长(主任))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1114日通过)

    [2]习近平:《在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1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20132

    [4]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编著:《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4出版

    [5]王乃波著:《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4月出版

    [6]袁新立:《老年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在国际老年大学协会理事会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3年第6

    [7]游德馨:《积极老龄化,老年教育挑重担》,《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4年第3期

    [8]彭春华等:《在和谐广东的阳光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2月出版

    [9]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编:《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探索与实践》,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12出版